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世界经济评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最为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2016年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就业情况将不断恶化,工作岗位减少,中产阶级就业困难,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全球就业前景不佳,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乏力,无法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扭转世界范围内高失业率的增长,特别是巴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以及一些产油国,深受国际需求疲软的影响,就业市场面临打击。另一方面,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人为主的生产技术模式的变革,对全球就业市场也产生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影响,“机器换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全球的就业市场,特别是低技术工人的就业岗位。
全球经济的低增长导致低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发现,到2015年底,全球有近2亿人失业,比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失业人数多出3千万人。分析认为,2008年危机暴发之际,虽然出现银行倒闭、住房抵押贷款及信用卡支付违约,紧接着大量裁员。但危机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需要时间,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市场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场危机虽然几乎波及了世界每一个国家,但对就业的影响不是一步到位的,有可能伴随着危机的传导,逐渐加深,甚至一危机提到缓解之后,就业危机还会继续恶化下去。
另外,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不确定性,让一些生产部门对扩大生产没有信心,观望情绪导致缓慢增长的世界经济无法创造足够的工作来扭转世界范围内高失业率的增长。即便是在岗就业人员由于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也往往产生不稳定感。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15亿人的工作都不稳定。这其中包括自主创业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工作的人。国际劳工组织预计未来两年全球就业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技术进步影响全球就业结构
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机理,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存在就业创造及就业破坏的双重机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总体影响效应,取决于物化技术进步和非物化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中的构成。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诸如通过创造出新机器、新产品和新产业,直接促进就业增长而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第二种诸如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而就业破坏效应则直接表现为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的替代,技术进步及相应的“资本深化”过程,使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增大。
更多的研究则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不仅在于就业数量的方面,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影响才是最主要的。其中,技术进步的就业结构效应包括产业结构效应、行业结构效应和劳动力素质结构效应。二战之后,世界技术进步的实践可以很好地解释全球就业迁徙路径。当时,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开始生产自救,全球就业发展的出现高峰。但由于美欧俄在全球处于技术领先位置,他们的经济最早复苏,于是他们成为了全球主要的技术与商品出口国。而被动接受商品输入的国家。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与基础设施还未复苏,一方面又面临新技术与商品的诱惑,全球的经济发展继续延续,就业获得普遍增长。但是,随着信息化进步,技术同化越来越严重。技术赶超肯定比技术开拓更容易。新兴发展起来之后,美欧等国已经发展起来的向全球供应的“产能”就饱和了,失业增加就成了必然。
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技术创新加速与经济增长减速的双重特征。很多行业,特别是电子产品领域的自动化机器人需求,技术正在破坏就业,“机器换人”不再是一种个别现象,有可能成为时代的趋势。一项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今天47%的工作可以在以后二十年里实现自动化。过去三十年,数字革命使得很多中等技术工作消失,打字员、售票员、银行出纳以及很多生产流水线上的岗位就像纺织工人一样被社会遗弃。据统计,过去三十年,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从64%下降到59%。在很多发达国家,失业率处于警戒线水平不再是周期性因素。
当然,技术进步虽然创新消灭了一些工作,但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工作。100年前,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在农场工作,而今天不到2%的工人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但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的变化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填补,一方面新行业成长起来需要数年,而在此期间工人的技术与心态调整往往落后于技术的调整。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往往在企业前的掌控之下有步骤的进行,而社会化的就业需要政府的超前干预或培训,而这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行业雇佣了大量的员工,社会受到冲击,对稳定带来致命的威胁,政府才进行被动地补救,而此时的政治家很难找到应对的办法。
青年就业普遍面临压力巨大
全球性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难题之一。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的毕业季,今年全国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再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闲置”青年超过3亿,如何安放更多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这不仅是中国大事,也是世界难题。
青年人精力旺盛,一些人进入 “无工作、无收入、无福利、无未来”的四无群体,信心丧失,不满怨恨情绪滋生。近些年来很多国家的社会不稳定,与这个因素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从中东、北非到欧洲地区,一些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几乎都与青年就业有关。地区的社会动荡和青年失业互相影响,让世界各国的政府非常头疼。
造成青年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增长乏力,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不足外,一些国家资源分配混乱,大学教育专业与就业不对口,信息社会发展造成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拉大。一些国际性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增大,生活成本激增,青年人的发懂的空间有限,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青年人从事着收入微薄,无以摆脱贫困的工作,根本无力支持自身的独立生活。
青年人通常是对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诸如不平等、低工资和高失业最易于流露表达的人群。在青年失业十分普遍或失业快速上升的国家,社会动荡尤其严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世界各国只有把本国年轻人的竞争力增强,保证青年的充分就业,这个国家才会更加安定和繁荣。
全球就业前景分析:谨慎乐观
虽然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还不明朗,但技术进步与社会转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全球就业市场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否极泰来,能未来就业和社会前景是可以改善的。
首先,全球性危机已经平衡,各国的经济增长政策与国际协调都将逐渐发挥作用。短期内世界经济发生大动荡的机率不高,就业形势向好。
其次,世界各国政府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2016年是一些国家的选举之年,政客们为了讨好选民与兑现承诺,在改善民生方面必将有所作为,关注就业也就是关注自己的政治前途。
第三,技术进步进入一个相对平台期,机器换人造成的最初冲击有可能转化为就业的调整期,教育投入、专业设置适应新的要求进行新的资源调配,将支撑就业市场的缓慢复苏。
最后,全球就业难降低了人们的预期,也为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创造了条件,这意味着世界各国实施包容性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以便促进劳动力参与,提高就业质量和不断更新技能成为可能。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经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