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2、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3、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嵊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综述
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图①: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正在创作泥人彩绘。周小康摄
图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在刺绣。陈从广摄
图③:无锡双契轩第五代传人乔筠然在制作留青竹刻。陈从广摄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
江苏无锡,古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峰峦俊秀的惠山脚下,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众多非遗传承人守住文化之根,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无锡市梁溪区,探访这里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指尖各有绝活,一展江南温柔
捻起一团黑泥在手中搓圆,用拇指按出眼睛轮廓,在耳朵的位置挑出耳廓……不多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戏文泥人轮廓便在张晓瑛的手中诞生了。张晓瑛是无锡惠山泥人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惠山泥人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守着一方桌案精心捏制泥人,一块块泥巴在她的手中被捏出了万千姿态。
在无锡,像张晓瑛这样的惠山泥人传承人还有很多,一块块由古运河水浸润而成的惠山黑泥,经过泥塑工艺师的灵巧双手,拥有了色彩和灵魂。
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泥塑(惠山泥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山泥人是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米以下的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是一个健壮孩子的形象,一脸福相,惹人怜爱。长期以来,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气息而深受喜爱,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无锡惠山泥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根生说。徐根生是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他14岁走进惠山泥人厂,师从著名的“渔翁李”李仁荣学艺,在手捏泥人、现场塑像、雕塑等领域颇有建树。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非遗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来到无锡,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惠山泥人,还能看到更多种类的非遗瑰宝。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句古诗描述了做女红的场景。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学习刺绣已有50多年,尤擅双面精微绣,于指尖处,尽展江南温柔。
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勾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
“为了实现精微绣,我们把一根丝线分到七十分之一,甚至以百分之一,一根针缩到十分之一,面料密到200多目。”赵红育说,“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绣品都形神兼备、意趣无穷。因此,无锡精微绣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芭蕾’。”
无锡的留青竹刻艺术同样是清雅古朴,独具特色。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故名“留青竹刻”。
每年冬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无锡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都要赶到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的一处丘陵山坳中采集竹子,因为这里生长的竹子最适合做留青竹刻。每次去长乐镇,乔锦洪都会挑选上好的竹子,砍伐之后运回无锡双契轩工作室,这是他和女儿乔瑜的竹刻原料。
“传承竹刻,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有竹刻。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乔瑜说,她的竹刻作品继承了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尚元素叠加,非遗变身“潮玩”
走进惠山泥人厂的销售展厅,记者看到,展品中除了笑脸盈盈的“阿福”和“阿喜”、各类“手捏戏文”泥人外,还有各种创新作品。其中,一块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颇具特色,这是为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活动专门定制的,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惠山泥人“阿喜”,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有纪念意义。
该奖牌的设计者、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形象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喜庆。”
近年来,随着潮玩手办的兴起,泥人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说:“在老一辈无锡人看来,惠山泥人就是‘阿福’‘阿喜’,都是一个模子刻下来的,日复一日,有多少人会去重复购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更多元、更具个性的作品。我们制作了一批泥人,把无锡特产元素融了进去,比如小泥人吃酱排骨、小笼包、水蜜桃的样子,一上线就售罄。”
惠山泥人的手艺人坚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在材料革新、造型创新以及用色上做出突破。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多了起来,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工艺师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比如悬浮灯、加湿器、笔架等。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将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摆设,设计出一款悬浮灯作品《嫦娥奔月》,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惠山泥人厂还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设计了阿福和阿喜的造型,并为之取名为——NANI和MOMO。“倷泥摩摩(NANIMOMO)是惠山泥人的无锡话发音,叫这个名字,既贴切又有潮流感。”王杰说,结合无锡特产与景点开发的倷泥摩摩系列盲盒以及周边文创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在无锡市的南长街上,一家倷泥摩摩咖啡店紧邻古运河而开,店内陈列着一排排文创专柜。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一杯福气美式”“阿喜拿铁”……客人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以泥人命名的咖啡,也可以了解泥人文化,顺便再买上一个喜爱的泥人,非遗在这里真正地融入了生活。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成为城市IP,释放市场价值
“我一会就要去少年宫授课,教孩子们做惠山泥人,有的孩子已经跟我学了6年多,能独立捏出孙悟空造型的泥塑作品了。”在摆满了泥人作品的工作室里,徐根生向记者历数,“现在,我在5个地方教授惠山泥人的课程,每周要外出上8次课。除了少年宫之外,我还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一门泥人课,很受学生欢迎。”徐根生说。
去年,无锡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江苏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徐根生也参加了现场展示,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2020年,他被马来西亚朵云轩艺术馆聘为签约艺术家,教华侨华人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制作富有当地特色的泥塑。他说:“过不了多久,马来西亚惠山泥塑工作室就要揭幕了,我会让更多海外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非遗的高超技艺,把非遗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徐根生正在筹划和其他惠山泥人从业者一起,搭建专业平台,进行惠山泥人艺人、作品的推荐培育,用更加创新和时尚的手段传播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像惠山泥人一样,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打造“行走的艺术课堂”等形式,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赵红育成立了“赵红育大师刺绣工作室”,从事锡绣的创新创作及传承传播工作。她经常到学校进行精微绣的推广和传播,并在梁溪区非遗基地开设了“红缘阁”锡绣手作坊,面向市民开展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
现在,乔瑜的女儿、双契轩的第五代传人乔筠然也对留青竹刻这门家传手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乔筠然表示,希望成为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发挥工匠精神,将留青竹刻艺术发扬光大。
除了制作竹刻,乔瑜还经常外出开展专题讲座并参加各类非遗展览,推介留青竹刻,讲述江南竹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名家名作的雕刻特色,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灿烂多姿,无锡正持续激发非遗活力,着力让其成为城市IP,进一步释放市场价值。
为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无锡不断健全政策体系,2023年,无锡市推出“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无锡连续多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讲座、非遗展演展销等活动,营造家门口的非遗消费体验场景。
“近年来,无锡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呈现非遗的独特吸引力,将古老文化融入烟火生活。”无锡市梁溪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梁溪区将重点打造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非遗小剧场、1个非遗美食工坊、1个非遗美食数字展示工坊、1个非遗数字博物馆、3个区级非遗基地和多个街道非遗睦邻点,加强非遗文化与运河文化等多种梁溪特色文化交融互通。(叶晓楠)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
江苏无锡,古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峰峦俊秀的惠山脚下,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众多非遗传承人守住文化之根,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无锡市梁溪区,探访这里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指尖各有绝活,一展江南温柔
捻起一团黑泥在手中搓圆,用拇指按出眼睛轮廓,在耳朵的位置挑出耳廓……不多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戏文泥人轮廓便在张晓瑛的手中诞生了。张晓瑛是无锡惠山泥人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惠山泥人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守着一方桌案精心捏制泥人,一块块泥巴在她的手中被捏出了万千姿态。
在无锡,像张晓瑛这样的惠山泥人传承人还有很多,一块块由古运河水浸润而成的惠山黑泥,经过泥塑工艺师的灵巧双手,拥有了色彩和灵魂。
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泥塑(惠山泥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①: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正在创作泥人彩绘。周小康摄
图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在刺绣。陈从广摄
图③:无锡双契轩第五代传人乔筠然在制作留青竹刻。陈从广摄
“惠山泥人是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米以下的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是一个健壮孩子的形象,一脸福相,惹人怜爱。长期以来,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气息而深受喜爱,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无锡惠山泥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根生说。徐根生是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他14岁走进惠山泥人厂,师从著名的“渔翁李”李仁荣学艺,在手捏泥人、现场塑像、雕塑等领域颇有建树。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非遗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来到无锡,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惠山泥人,还能看到更多种类的非遗瑰宝。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句古诗描述了做女红的场景。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学习刺绣已有50多年,尤擅双面精微绣,于指尖处,尽展江南温柔。
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勾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
“为了实现精微绣,我们把一根丝线分到七十分之一,甚至以百分之一,一根针缩到十分之一,面料密到200多目。”赵红育说,“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绣品都形神兼备、意趣无穷。因此,无锡精微绣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芭蕾’。”
无锡的留青竹刻艺术同样是清雅古朴,独具特色。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故名“留青竹刻”。
每年冬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无锡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都要赶到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的一处丘陵山坳中采集竹子,因为这里生长的竹子最适合做留青竹刻。每次去长乐镇,乔锦洪都会挑选上好的竹子,砍伐之后运回无锡双契轩工作室,这是他和女儿乔瑜的竹刻原料。
“传承竹刻,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有竹刻。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乔瑜说,她的竹刻作品继承了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尚元素叠加,非遗变身“潮玩”
走进惠山泥人厂的销售展厅,记者看到,展品中除了笑脸盈盈的“阿福”和“阿喜”、各类“手捏戏文”泥人外,还有各种创新作品。其中,一块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颇具特色,这是为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活动专门定制的,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惠山泥人“阿喜”,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有纪念意义。
该奖牌的设计者、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形象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喜庆。”
近年来,随着潮玩手办的兴起,泥人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说:“在老一辈无锡人看来,惠山泥人就是‘阿福’‘阿喜’,都是一个模子刻下来的,日复一日,有多少人会去重复购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更多元、更具个性的作品。我们制作了一批泥人,把无锡特产元素融了进去,比如小泥人吃酱排骨、小笼包、水蜜桃的样子,一上线就售罄。”
惠山泥人的手艺人坚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在材料革新、造型创新以及用色上做出突破。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多了起来,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工艺师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比如悬浮灯、加湿器、笔架等。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将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摆设,设计出一款悬浮灯作品《嫦娥奔月》,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惠山泥人厂还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设计了阿福和阿喜的造型,并为之取名为——NANI和MOMO。“倷泥摩摩(NANIMOMO)是惠山泥人的无锡话发音,叫这个名字,既贴切又有潮流感。”王杰说,结合无锡特产与景点开发的倷泥摩摩系列盲盒以及周边文创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在无锡市的南长街上,一家倷泥摩摩咖啡店紧邻古运河而开,店内陈列着一排排文创专柜。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一杯福气美式”“阿喜拿铁”……客人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以泥人命名的咖啡,也可以了解泥人文化,顺便再买上一个喜爱的泥人,非遗在这里真正地融入了生活。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成为城市IP,释放市场价值
“我一会就要去少年宫授课,教孩子们做惠山泥人,有的孩子已经跟我学了6年多,能独立捏出孙悟空造型的泥塑作品了。”在摆满了泥人作品的工作室里,徐根生向记者历数,“现在,我在5个地方教授惠山泥人的课程,每周要外出上8次课。除了少年宫之外,我还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一门泥人课,很受学生欢迎。”徐根生说。
去年,无锡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江苏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徐根生也参加了现场展示,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2020年,他被马来西亚朵云轩艺术馆聘为签约艺术家,教华侨华人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制作富有当地特色的泥塑。他说:“过不了多久,马来西亚惠山泥塑工作室就要揭幕了,我会让更多海外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非遗的高超技艺,把非遗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徐根生正在筹划和其他惠山泥人从业者一起,搭建专业平台,进行惠山泥人艺人、作品的推荐培育,用更加创新和时尚的手段传播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像惠山泥人一样,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打造“行走的艺术课堂”等形式,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赵红育成立了“赵红育大师刺绣工作室”,从事锡绣的创新创作及传承传播工作。她经常到学校进行精微绣的推广和传播,并在梁溪区非遗基地开设了“红缘阁”锡绣手作坊,面向市民开展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
现在,乔瑜的女儿、双契轩的第五代传人乔筠然也对留青竹刻这门家传手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乔筠然表示,希望成为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发挥工匠精神,将留青竹刻艺术发扬光大。
除了制作竹刻,乔瑜还经常外出开展专题讲座并参加各类非遗展览,推介留青竹刻,讲述江南竹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名家名作的雕刻特色,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灿烂多姿,无锡正持续激发非遗活力,着力让其成为城市IP,进一步释放市场价值。
为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无锡不断健全政策体系,2023年,无锡市推出“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无锡连续多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讲座、非遗展演展销等活动,营造家门口的非遗消费体验场景。
“近年来,无锡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呈现非遗的独特吸引力,将古老文化融入烟火生活。”无锡市梁溪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梁溪区将重点打造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非遗小剧场、1个非遗美食工坊、1个非遗美食数字展示工坊、1个非遗数字博物馆、3个区级非遗基地和多个街道非遗睦邻点,加强非遗文化与运河文化等多种梁溪特色文化交融互通。(叶晓楠)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嵊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综述
2019-02-02 10:1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金斌
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一个数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全市工业土地成交2943亩,不但是上一年度的4倍多,而且在绍兴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共引进32只工业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只,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9只,亿元以上项目是2017年的4倍。
在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沈文武看来,工业经济一直是我市的短板,因此这样的数据实属不易,“土地的成交意味着项目的正式落地,而今天的项目落地就是明天的实际产出。”他表示,近年来,我市一直将“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提升平台能级,招商选资工作驶上快车道,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为强大的新动力。
“大好高”项目不断 招商选资工作迎来大突破
嵊州经济发展最缺什么?嵊州缺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这是不争的共识。
然而近年来,随着万丰锦源、定阳新材料、旭昌昇等工业企业的持续落地,鹿山广场、新城吾悦等综合体的相继开业,大家都说:嵊州不一样了。细数2018年落户嵊州的项目,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29只,这一数字是2017年的4倍;超10亿元的项目9个,其中工业项目6个,商贸项目3个。
由富春控股集团投资的网营物联(嵊州)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根据协议,项目落户在黄泽镇,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网购展示、采购结算、供应链金融、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城市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0亿元,年税收1.2亿元以上。另据介绍,项目的运营将充分发挥富春控股在仓储物流运营、供应链服务、资产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装备系统集成创新、大数据分析导入、物流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等方式,为我市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利好。业内人士介绍,这一项目将为嵊州及周边的企业在采购、仓储、物流、金融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极大提升竞争力。
下王镇乡贤徐秀贤先生,则为嵊州带来一只“独角兽”——汇通达将在我市建立浙江区域总部。这个落户城南新区的项目,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及关联产业链和上下游企业,预计2022年底前覆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销售将达200亿元。
“独角兽”汇通达是一家致力于服务中国农村市场的生态电商服务平台,身世显赫:目前网络覆盖全国20个省、17307个乡镇,服务105000家乡镇夫妻店,带动50多万农民创业就业,服务惠及7000多万户农民家庭;获阿里巴巴战略投资45亿元,并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在2018年11月16日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徐秀贤表示,未来汇通达将与我市一起,在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持续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他还说,汇通达将以嵊州为中心,充分发挥嵊州资源优势和地域枢纽作用,深度服务、赋能、升级、迭代乡镇夫妻店,建设好“一机一路”,把经营、税收、人才、服务、财富留在本地,让乡村经济的“水”活起来,加速商路振兴。同时,汇通达还将全面构建完善农民家庭大数据体系,精准画像、高效匹配,定制嵊州农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把嵊州农民家庭的农特产、闲置劳动力、空房空地、屋顶、车辆等资源都变成能多赚钱致富的新工具、新途径。
在沈文武看来,我市能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杭绍台高铁、527国道、杭绍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功不可没。“嵊州处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温州等浙江四大都市圈的正中央,交通条件改善后,即可进入上海1.5小时经济圈,极佳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可以说,优质投资者的进入,将为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更为深层次的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七大工程”齐发力 优化服务助推精准招商战
如何引进“大好高”项目,开展精准招商?我市给出的答案是:从“产业招商、乡贤招商、蹲点招商、奔跑招商、中介招商、项目准入、项目落户推进”七大工程入手,聚焦招引高质量项目。
围绕产业招商,我市依托基础强链补链。一方面,紧盯工业经济“大好高”项目,围绕产业升级“招大引强”,围绕集群发展“补链强链”,吸引下游企业进驻。2018年,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投资3亿元的电机铁芯项目盘活了破产企业;巴贝的工厂化养蚕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新增投资25亿元,打造工厂养蚕生产基地和设计研发基地。
另一方面,筑巢引凤打造特色。紧紧抓住“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机遇,依托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平台。规划打造总面积16000多亩、横跨经济开发区和黄泽镇的万亩千亿级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园;在城南新区规划打造集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的智能小镇;在高新园区规划打造总面积5000亩的重大工业项目集聚地,承接上海、杭州溢出企业;在城北办规划打造总面积1000亩的生命健康产业园。
“在路上”是招商工作的常态。在招商中,不但招商局的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外,我市还建立了“一把手外出”考核制度。针对各乡镇、平台“一把手”的外出招商次数及情况,采取“周排名,周通报”的机制,督促招商氛围的优化,确保各招商重点平台“一把手”每个月外出考察拜访开展招商活动至少1次。各乡镇平台主动“走出去”谈项目、主动带头赶赴招商一线,谈项目、争项目,形成了以上带下、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浓厚招商氛围。
有了线索和信息,如何进一步加强衔接和沟通?已经完成了框架签约,如何让项目正式落地?“项目落户推进工程”给出了答案。
为加快招商项目落户推进,我市明确“信息捕获-分析评估-盯引推进-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各环节的职责,明确项目落户地为第一责任人,派遣专人负责项目落地承接流程,做到第一时间有人对接,全程代办有“店小二”式服务,使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投资达1.5亿元的浙江盛达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项目,从项目洽谈开始全程服务,仅用半年时间便顺利落地、建设,厂房于1月29日顺利结顶。说起我市相关部门的服务,公司老总王国勇赞不绝口,“嵊州市上上下下为我们带来了优质的服务。招商局人员陪我们走遍相关部门;城南新区领导主动过问项目进展,遇到困难协助我们一同处理。”凭借高效的政务服务,“2018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铝轮毂全流程柔性智能制造项目,只用了1个月就完成了所有政策处理工作,从奠基到正式投产也仅用了6个月时间,真正体现了项目落地的“加速度”。
优良的服务背后,还有一整套机制体制作为基础。2018年,我市组建“优化企业服务联盟”,相关职能部门纷纷下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受到企业主的好评。通过联盟,统一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用联盟的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一旦企业运营中遇到困难,各工作服务小组牵头单位就在认真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研究会商,制订解决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我市还结合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严格按照属地原则,以“签订正式协议、土地摘牌、项目开工”三个环节细化时间、量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进展通报制度,以一周一报、半月一通报的方式,鼓励先进,督促滞后单位。数据显示,2018年签约的51个项目,已有41个项目顺利落户并推进建设。如浙江顺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高端设备制造和纳米材料项目,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升规。
沈文武感叹,招商选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投运,都是建立在足够的要素保障、高效的政务审批、主动服务解难的基础上。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2019年我市要组织开展招商选资年、平台提升年、作风建设年“三个年”活动,围绕“五个聚焦”,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三个嵊州”建设。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春天即将到来,奋进的号角已经响起,我市招商工作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沈文武说,2019年,我市将始终坚持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断加强招商选资力度,集聚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重大招商选资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